财新网-财经资讯、金融新闻、股票行情

沪苏记者眼中的浙江企业家

时间:2024-09-06 04:16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5 次
沪苏记者眼中的浙江企业家
  编者按: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浩大声势在浙江全省上下蓬勃展开。

    在上海,在江苏,在长三角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浙江企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这片热土,抢抓新机遇。许许多多富有市场意识的浙江商人,已经开始了自己创业和腾飞的新征程。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浙江企业和商人在上海、江苏的创业经历,本报特地约请上海《解放日报》和江苏《新华日报》的记者,以他们的视角,记录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浙江人身影。
    
  踏波赶浪“弄潮儿”
    ——记上海滩的浙企群体


  解放日报记者谭新政    

  10月初,吉利集团的控股企业上海华普汽车工业园在金山奠基,其中级车产品M203轿车同时下线;与此同时,属于浙江万丰奥特集团的企业上海万丰汽车,一连下线三款SUV运动型轿车。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的专家认为,浙江民资上海造车,对于整个上海汽车工业活力的提升,不无裨益。

    浙江企业频频抢滩上海,已成为长三角的一个热门话题。比如近年来,浙江的房产开发商在上海创下了令人瞩目的开发业绩,在继广厦、中大、绿城、新湖等知名企业陆续亮相申城之后,浙江又一旗舰企业——南都登陆上海,并推出了他们在上海的第一个项目——南都·韵园。

    在万商云集的上海,浙江人以及浙江商人,已成为其间最为耀眼的一个群体。前不久召开的上海市浙江商会暨浙江省驻沪企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发布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在沪浙江企业已达5万多家,注册资本总额610亿元,在沪经商人员25万人,劳务人员约26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浙江产品通过在沪各类“窗口”销售总额达200亿元,约占上海市场销售总额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平均每5家外省市在沪兴办的企业当中,就有一家来自浙江。前不久零点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

    这样的数据还可以列得很长,能解释这串数据的答案,除了上海与浙江天然形成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关联外,就是浙江人本身所具备的坚韧不拔、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

    所以,浙江人总能时不时撩拨着上海人的神经。不久前,上海首家五星级全外资酒店——静安希尔顿,在他15周年店庆之际,被一神秘买主购得。“众里寻她千百度”,购买了大部分产权的宁波企业家郁国祥才渐渐浮出水面。而这个祖籍宁波象山的企业家,才刚刚三十出头。同样是今年,浙江新湖集团在上海磁悬浮列车冠名权的竞拍中一举夺魁,也迅速在上海掀起了一阵阵“新湖热”……一个又一个浙江人“一鸣惊人”了,但浙江人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上海滩关注的焦点。

    时间回溯到5年前,宁波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第一个“吃螃蟹”,将集团总部从宁波迁往上海的举动,不啻于在当地引发了一场暴风骤雨。“忘恩负义”、“胳膊肘往外拐”等词汇铺天盖地砸向郑永刚,但他仍面不改色地说:“我的行为希望留到5年以后再认定。”然而5年不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浪潮的层层推进,又有不少浙江人与郑永刚“英雄所见略同”,均瑶集团的王均瑶、华东电器的郑荣德、凯泉泵业的林凯文等等,纷纷将总部乔迁至上海。从个体行为到集体行动,从被叱骂到被鼓励,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蓝蔚青对这一过程的反思是:“浙江人不尚空谈,讲求实效。面对指责,不屑于争论;对于探索中的尝试,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对于卓有成效的发展路子,无论别人怎么议论,也决不动摇。”

    归纳浙江人闯荡上海的经历,大致可以三条街来划分:“北京东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无数浙江人以“厂店联销”、“一厂一柜”、“引厂进店”等方式,在上海的北京东路安营扎寨,形成了“浙江电器一条街”,那是一段浙江人在上海跑码头的历史;“南京东路”——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大腕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华第一街”,南京东路上很快矗立起了李如成的雅戈尔旗舰店、“珍珠大王”丁美富的珍珠城、郑荣德的圣德娜广场等等,这是浙江人在上海打品牌、树形象的过程;“康桥路”——21世纪初,“建桥”、“天正”、“均瑶”、“美特斯·邦威”、“红蜻蜓”等,竞相在康桥路扎堆,几乎形成了一个“浙江城”,这是浙江人扎根上海,意欲大展鸿图的新策略。

    跑码头——建据点——扎根,浙江人的步履,坚实、深厚而又一往无前,他们继承了前辈“能握微资以自营殖”的传统,故而能深深植根上海,进而枝繁叶茂。“借梯登高”,富于进取和自省精神的浙江人,又有了“石破天惊”之举。9月,浙江台州市60多家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正紧锣密鼓地集体筹划把研发机构搬到上海。令人惊讶的是,这一行动的幕后策划者却是当地政府。台州市政府决定,在上海征地100亩到300亩,为6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的“集体转移”做领路人,在上海建设台州科技开发园。宽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务实的举动,再次将浙江人敢闯敢创,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展露无遗。

    《对话浙商》的作者徐王婴,如此形容浙商的人格魅力: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艺术家的创新能力、外交家的亲和力和公关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因此,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鼓点越来越急时,浙江人尤其是浙江商人,又成为这一浪潮中踏波赶浪的“弄潮儿”。在世博会与长三角园区发展论坛上,华东电器总裁郑荣德就表示,长三角是一个超越了地理界线的、经济的、开放的概念,各城市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江苏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积淀,浙江的灵活经营和市场意识,相互辉映、取长补短,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巨大优势。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如是说:“毫无疑问,广大民营企业是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同时在一体化进程中赢得发展的先驱和主力军、生力军。”其实,最具竞争意识的浙江人在追逐市场、追求发展中,有意无意间就成为推动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譬如,南存辉在上海设立正泰集团的研发中心,在温州柳市建立生产基地;王均瑶将其最大的牛奶生产基地设在江苏无锡,把营运中心放在上海,市场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几年前把总部迁到上海的“茉织华”,壮大之后反哺故里,在平湖一举投资10亿元,建立了“茉织华工业城”,上海负责研发、营销,嘉兴负责生产,产业分工十分清楚……很明显,浙江人所导引的资本流动带来了企业、人才、技术、产权等诸多要素的流动,而由“留”到“流”,正是长三角市场彼此开放的重要信号,这种流动也必将冲破一切行政区划带来的市场藩篱。

    众多东奔西走的浙江人、浙江企业家,在游弋市场同时,无疑将大大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合作带来多赢
    ——访在江苏创业的浙江人


    新华日报记者朱新法

  作为浙江的近邻,江苏大地上活跃着一大批创业的浙江人。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的一位领导曾告诉记者,在南京,光是温州人就有6万多人,加上来自浙江其他地方的人,估计在南京的浙江人总人数在20万以上。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的一位人士说,粗略地估算一下,在江苏创业的浙江人不会少于100万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袤的江苏大地已经成为浙江人创业的乐园。当然,也有很多江苏人在浙江创业。时至今天,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已经完全淡化行政区域意识,代之以以经济活动为纽带的跨区域合作。”

    最近,记者走近一批在江苏创业的浙江人,记录下他们以实际行动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经历,以及他们的“合作意识”。

    章庆洪:用市场开道

    在南京,年近40的温州人章庆洪可以说是一位名人了。这不仅因为他是比较早进入南京创业的浙江人,更因为他在南京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南京投资兴建了两个市场——华东家具城和华东鞋城。这两大市场在当时的南京开了大卖场的先河。创业成功后的章庆洪并未歇手,而是继续扩大创业范围。最近,他和南京温州商会的伙伴们又一次让南京人感受到了浙江人办市场的能力:在高淳县投资8000万元的温州商贸城已经正式开业;设在南京市六合区、投资额超过亿元的永利购物中心也已开门迎客;投资总额超过4亿元的南京市江宁区温州商业一条街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在南京,章庆洪因此有了一个美誉:创办市场的“大王”。

    书卷气很浓的章庆洪在谈到之所以来到江苏创业时,说出了他的一套理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说,江苏和浙江不相上下。但是,江苏和浙江在经济结构上是有不同点的,其中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江苏的工业企业众多,实力雄厚,但在培育市场这方面比较滞后。而温州商人乃至浙江人在创办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培育市场便成为浙江人进入江苏、参与长三角经济共同发展的一个抓手。“据我了解,在江苏常熟服装大市场,进场经营的商人中有90%是温州人,常州的陶瓷城、建材城、灯具城,南通的建材城、服装城,大多数经营者是浙江人,可以说,浙江人把先进的市场理念带到了江苏,促进了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沈雁宏:倡导餐饮新风尚

    从前年开始,南京餐饮界刮起了一阵浙江旋风:开始是杭州的餐饮企业“张生记”进入南京,随之而来的是宁波的向阳渔港河西店、杭州的“万家灯火”、红泥大酒店等,去年才开业的向阳渔港紫金店更以能够同时容纳5000人就餐,号称亚洲最大的餐饮企业。最近,又有多家浙江餐饮企业进入南京。浙江餐饮企业在南京餐饮业的“攻城掠地”引来南京同行一阵惊呼。

    不仅在南京,浙江人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也开出多家餐饮企业。从今年开始,浙江人已开始在江苏苏北地区的徐州、盐城等城市开办餐饮企业。可以说,浙江餐饮已经遍布江苏的大江南北。这些浙江人开设的餐饮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规模都比较大,装潢都比较高级。同时,生意都很不错。

    江苏是淮扬菜系的发源地,本身的饮食文化也比较发达。何以浙江人开设的餐饮企业能够在江苏势如破竹呢?“张生记”南京店总经理沈雁宏告诉笔者,因为浙江餐饮企业给江苏人带来了新的饮食文化。“过去,南京人如果请客,只有两种方法,要么到街边的小店去,要么到大宾馆大饭店去。前一种方式看上去比较寒酸,后一种方式花钱太多。我们来了以后,南京人发现,原来饭店可以装修得这样有文化品位,原来在这么大的酒店里也可以有各种层次的消费!也正是浙江餐饮企业的大举进入江苏,催生了江苏本地出现不少上规模上档次的酒店。”沈雁宏还告诉记者,“江苏人和浙江人在饮食口味上比较接近,浙江餐饮企业大量进入江苏,浙江风味的菜系与江苏的淮扬菜系融汇创新,对丰富饮食文化,是有好处的。长三角一体化包含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说是在服务业上先走了一步。”

    桑苗灿:在合作中共创事业

    江苏是建筑大省,南通、扬州、常州的建筑“铁军”驰骋在全国各地。但有意思的是,在江苏,有不少建筑公司来自浙江。据记者了解,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都有不少浙江来的建筑公司在施工。

    上虞市中富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桑苗灿现在在南京负责“南京万达”的一个房地产建筑项目。他告诉笔者,中富建筑集团是有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我们是在招标会上中标而来到南京搞建筑的。进入南京时,当时江苏省的建筑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我们费了不少劲才办好进江苏的手续。但几年过去,情况完全不同了,现在,江苏的建筑市场非常欢迎浙江的建筑公司,在南京,有很多浙江企业在施工,有来自温岭、永康、上虞、慈溪等县市的。现在在万达的房地产建筑工地上,有来自江苏高淳、宜兴等县市的建筑队在同时施工。我们彼此之间非常友好,在技术上互相援助。可以这么说,在这个大工地上,最能体会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互相合作共创事业了。”

    江苏的房地产企业延请浙江的建筑公司施工,浙江的房地产公司也延请江苏的建筑公司施工。

    近年来,有一大批浙江企业进入江苏开发房地产,这本身就是长三角经济合作出现的可喜现象。更能体现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是数以百计的浙江在苏房地产企业几乎都是聘请江苏建筑企业进行建筑施工的。浙江亚厦房地产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聘请江苏企业施工,为当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作出了贡献。事实上,现在,江苏、浙江、上海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以后,省际之间的合作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的,“合作才能产生合力,才能实现多赢、取得更快发展。”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20 09:09 最后登录:2024-09-20 0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